阵风这款法国战斗机,最近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它先是在南亚战场上遭到中方歼-10C的重创,结果转身又在北欧的北约演习中成功“击落”了F-35,引发舆论热议。有人戏称它是“能欺软怕硬”的典型案例,但实际上,阵风的优劣势在这段时间被充分暴露了。作为法国达索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独立研发的多用途战斗机,它的设计初衷就是要兼顾空优和对地打击能力。装备的RBE2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可达200公里,配合SPECTRA电子战系统,使其在防御与干扰能力上具备一定优势。不过,实战中的表现让人看出,这些装备并非无懈可击。
在设计上,阵风采用三角翼加鸭翼的布局,增强了机动性。机体空重9.5吨,最高速度1.8马赫,盘旋角速度可达每秒30度,滚转率约为每秒290度。从纸面数据上看,它确实是一款灵活且性能均衡的战斗机。法国空军和海军大量服役,同时也成功出口印度、埃及等国。其中,印度以高价购入36架阵风,原本指望能在南亚地区压制巴基斯坦空军,然而2025年5月的印巴冲突却给印度上了一记重拳。
展开剩余75%那场冲突自5月7日爆发,边境空战频繁。印度出动阵风执行巡逻和精确打击任务,却遭遇巴基斯坦的歼-10C。歼-10C是中国产轻型多用途机,升级后的AESA雷达配合PL-15远程空空导弹,使其在超视距作战中占据优势。据巴方宣称,他们击落了五架印度飞机,其中三架是阵风。虽然印度方面没有公开具体损失数字,但美国官员证实至少一架阵风被击落,极有可能是遭PL-15远距离锁定攻击。分析指出,阵风在近距格斗方面灵活,但在BVR作战环境中,受限于导弹性能和电子战抗性,它往往处于下风。特别是歼-10C依托AWACS的指挥,使整个作战链条更加高效,阵风的电子战系统未能彻底压制对方。结果,印度空军在这场战斗中颜面尽失,令外界对阵风的真实战斗力产生质疑。
不过,时间来到2025年6月,阵风在芬兰举行的“北大西洋三叉戟25”演习中扳回一局。这次多国联合军演,重点是敏捷作战与近距机动格斗。法国空军发布的一段视频显示,一架阵风在空战演练中利用红外搜索跟踪系统成功锁定并模拟击落了一架美国F-35A,还在同一回合中锁定了三架F/A-18E。演习科目包括斜半滚、垂直跃升、急转弯等基本战术动作,阵风凭借鸭翼布局和灵活的瞬时转弯能力,迅速反制F-35的动作。在机动性对比上,阵风凭借较低的翼载和较高的瞬时转弯率,在近距格斗中明显占优。法国方面强调,这次演习结果突显了阵风在近距空战中的实力,而F-35的隐身优势在这种场景下几乎无法发挥作用。
F-35本是美国和盟国寄予厚望的五代隐身战机,但从研发至今问题不断。该项目自2001年启动以来,预算早已超支,单机造价超过1.3亿美元,每小时飞行成本高达3.19万美元。更让人诟病的是,它在机动性和耐久性方面存在缺陷。试飞员大卫·纳尔逊在2015年的报告中直言,F-35在与F-16D的模拟格斗中屡战屡败,反应迟缓,能量保持能力差。加之隐身性能虽有优势,但面对现代远程雷达和防空系统,实际作用有限。再加上坠毁事故和技术缺陷频发,2024年时甚至被披露仍有900多个问题未解决,美国国内关于是否应继续采购F-35的争论愈演愈烈。
这次演习的表现使得F-35的短板再次暴露,也动摇了一些国家的信心。西班牙在2025年8月宣布放弃F-35,转向欧洲主导的FCAS项目。瑞士和加拿大等国也在重新评估合同,考虑削减订单。这让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承受巨大压力,合作伙伴们一方面投入巨资,另一方面却无法掌握完整的技术数据,矛盾加剧。F-35项目总成本超过2万亿美元,维持难度极大,成了典型的“买了问题机,不买又缺机”的困局。
与此同时,歼-10C在印巴冲突中表现出色,凭借灵活机动性和远程导弹优势赢得了声誉。巴基斯坦在2022年引进该机型后,迅速形成战斗力,并在实战中证明了它的价值。轻型机的高性价比和与无人机、预警机的协同作战能力,给区域空战格局带来了新变化。
总的来看,阵风的遭遇颇具讽刺意味:它在真实战场上被歼-10C压制,却在演习中成功扳倒F-35,揭开了后者的种种弊病。F-35虽然在系统集成与远距作战构想上仍有优势,但近距空战能力不足的短板难以掩盖。而歼-10C则展示了轻型战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潜力。未来空战的主导因素,或许不再是单机性能,而是体系作战与导弹技术。阵风、F-35与歼-10的交替较量,折射出当今战机发展路径的不同选择,也提醒各国:纸面性能和实战表现,往往存在巨大差距。
发布于:天津市益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