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支前保障工作的展开
■邵景院 李汝海
中原人民支援前线的架子车队,把弹药一车车送到部队手中。资料照片中,满载的车队穿过泥泞的乡间小道,展现出淮海战役中人民支前的壮观场景。
淮海战役发生在经济落后、交通极为不便的农村地区,而这场战役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战区广阔,部队机动频繁,对物资供应和伤员转送的需求异常庞大。如何确保前线的供给与保障,成为取得战役胜利的关键一环。
一
在中共中央决定发起淮海战役之初,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便把“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一方针与作战部署同步展开。1948年9月28日,中央军委电示华东局与华东野战军:此次战役必将超过济南、睢杞两大战役的规模,必须在作战与后勤上做好充足准备,才能发起行动。10月2日,华东局召开会议,明确将支援淮海战役作为全局的首要任务,要求10月20日前完成所有准备。会议具体研究了弹药补充与储运、民工组织与动员、民站设置、伤员转运、医院安排以及俘虏收容等一系列问题。
10月13日,华东局支前办下达了工作计划,指出这场战役规模空前,时间持久,各地必须克服万难,确保完成任务。计划将支前任务分为粮食、人力、供应和交通四大类,并将具体指标落实到山东各地区各县。为了保护和调动群众积极性,华东局同时明确政策:实行“耕战互助”,禁止无偿派差,推行合理补偿与有偿运输,并妥善安排民工家庭生活。
展开剩余67%在组织架构上,华东局强调支前必须统一规划、明确分工、前后协同。前方以野战军后勤为主,负责物资接受与分配;后方则由各级支前委员会负责生产、筹集和运输,确保物资顺利抵达兵站。10月25日,支前委员会又发布《关于伤员转运站工作的决议》和《关于设立民站的决定》,明确每条转运干线负责3个纵队,每隔30里设一小站、60里设一大站,并配备大量随军担架。11月初,还专门下发了《民工政治工作指示》和《奖惩办法》,提出要把民工队伍办成“流动的学校”,加强思想教育和组织建设,及时吸收优秀分子入党或提拔干部。
二
从9月下旬至11月初,支前工作主要由华东局及其支前委员会组织,因准备充分,物资供应和伤员转运总体顺利。11月9日,随着中央军委决定扩大战役规模,支前工作进入新阶段。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提出设立统一机构;中原局、华北局相继成立专门的后勤与支前指挥机构。自此,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河北五省全面动员,“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成为群众共同的口号。
进入12月,徐州地区雨雪频繁,运输受阻,部队过冬粮草出现紧缺。12月26日至29日,总前委召开四方联合支前会议,讨论粮食供应与民工调配,保障前线不断粮、不缺援。
三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前,提出“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粮出粮”。他们冒着轰炸与扫射,用肩挑、手推、牲畜驮运等方式,把物资送到最前线。有的民工在运粮途中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愿动用押运的粮食;有人鞋子磨烂,便赤脚推车,一根刻满足迹的竹棍记录了他们跨越三省的辛苦行程。
担架队员更是在枪林弹雨中冒死救护伤员,常常把自己的棉衣、被褥给伤员御寒遮风。后方群众则夜以继日抢修交通线。津浦铁路兖州至临城段,本需三个月的工程,群众仅用33天就完成。鲁中南地区一个月内修复公路1300公里、桥梁380座,苏北地区也在短时间内修通数百公里道路。
四
军队后勤部门在支前中发挥了骨干作用,负责前线兵站建设与物资分配。根据战役需要,他们在前沿10至15公里设第一线屯集点,再向后30至40公里设第二线屯集点,确保供应有序。野战医院可同时收容5万名伤员。后勤人员还对缴获物资进行快速清点与利用,并动员新解放城市的生产力与运输力服务战役,极大增强了保障能力。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依靠前线将士浴血奋战,也凝结着无数民工和后勤干部的心血与牺牲。正是这种军民合力、前后方一体的保障体系,确保了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取得最终胜利。
发布于:天津市益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