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亚洲战场上曾一度横行无阻,美军、英军以及澳军都在其进攻下屡屡受挫。新加坡、香港、菲律宾、缅甸等战略要地相继陷落,盟军部队被迫溃退投降,局势一度极为危急。然而,关东军真正忌惮的对手,并非西方列强,而是来自北方的苏联红军。红军的三次出手,彻底击碎了日军“皇军无敌”的神话。从张鼓峰的炮火,到诺门罕的钢铁洪流,再到1945年满洲的全面出击,苏军一次又一次以压倒性的力量将日本陆军打垮。
1938年7月,在图们江上游东岸的张鼓峰地区,日军企图通过武力解决边界争议。7月30日,日本第19师团调动上万人与三十余门火炮,企图夺取张鼓峰与沙草峰的制高点。苏联红军反应极快,派出两万兵力、百余门大炮与两百多辆坦克,以合围之势将日军压缩在狭窄山地之中。苏军连续两日以重炮轰击日军阵地,坦克与步兵配合作战,切断其补给与退路,使日军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最终,日军被迫放弃阵地撤退。尽管日本参谋本部对外语焉不详,但内部已将此役定性为“战术失败”。这次交锋让日方高层意识到,苏联远东集团军的战斗力远超预想,震动深远。 一年后,1939年5月,日军在蒙古东部草原再次挑衅,掀起诺门罕大战。其目标是占领哈拉哈河流域,将该地区纳入伪满洲国势力范围。日军集结第23师团及伪满部队,总兵力超过7万人。苏军方面,朱可夫临危受命,指挥苏蒙联军展开反击。经过四个月激战,朱可夫采取集中火力、装甲突破与炮火覆盖的立体战术,调集近600辆坦克、500架飞机与上百门大炮,对日军实施合围打击。8月下旬,苏军发起总攻,仅三天便歼灭日军主力,造成2.5万人伤亡。9月15日,双方在停火协议上签字,战役以日军惨败收场。此役被日本陆军省称为“自建军以来的首次惨败”,彻底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迷思,也使日本战略由“北进”转向“南进”,避免再度与苏军直接对抗。 六年之后,1945年8月,苏军全面出兵中国东北,掀起“远东战略进攻战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次日,三路大军跨越国境发起总攻。苏方动员157万人,坦克与装甲车五千余辆,飞机近四千架,展现出庞大的机械化战争规模。而日军关东军虽号称七十万,却多为警备部队、学生兵及老弱伤残,已无昔日战力。苏军依托机械化优势展开大纵深突击,外贝加尔方面军仅用五天便越过大兴安岭直抵齐齐哈尔。随后,苏军攻入牡丹江、长春、哈尔滨、沈阳等重镇,日军阵地土崩瓦解。短短十二天,苏军纵深推进千余公里,歼灭和俘虏日军四十余万人。最终,关东军全军覆没,东北战场彻底易手。这次闪电般的胜利,被认为是迫使日本投降的重要因素,与美军原子弹轰炸并列为压垮日本的最后一击。 对比来看,中国军队在23次大会战中虽展现巨大牺牲精神,但因装备与后勤严重落后,往往以高昂代价换取有限战果;而盟军在东南亚与太平洋战场的失利,也说明日军在常规战中依然凶猛。但唯独面对苏联,日军从张鼓峰到诺门罕,再到满洲战役,三次遭遇皆惨败无疑。苏联红军以炮火、装甲与空军的全面配合,展现出现代机械化战争的真正威力。三次打击,三次压制,三次毁灭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陆军的战神光环,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写下了浓重一笔。 发布于:天津市益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